手机中框超薄壁厚注塑模具的成型经验总结
时间:2025-04-06 作者 :注塑模具
手机中框作为支撑屏幕与内部组件的核心结构件,其轻量化、高强度和精密化需求持续提升。随着 5G 通信技术普及,金属中框的信号屏蔽问题促使厂商转向高分子材料,但传统注塑工艺在 0.5mm 以下壁厚成型时面临材料流动不均、冷却变形、模具磨损等难题。例如,某品牌 5G 手机中框采用 0.3mm 壁厚设计,初期量产良率不足 60%,主要因熔接痕、短射和顶针偏位导致。
高性能工程塑料选型
POM(聚甲醛):结晶度高达 75%,拉伸强度达 70MPa,耐磨性比 ABS 高 3 倍,适合制造卡扣、导轨等结构件。某厂商通过玻纤增强改性(如 FG2025K 牌号),使中框抗弯模量提升至 8GPa,满足跌落测试要求。
PC/ABS 合金:通过双螺杆共混工艺,将 PC 的抗冲击性(缺口冲击强度 65kJ/m²)与 ABS 的流动性(熔体流动速率 25g/10min)结合,解决薄壁充模难题。
新型材料应用:聚氨酯 PUR 材料(如岐塑一步法工艺)可实现 0.2mm 超薄成型,且具备自修复划痕功能,表面硬度达 3H 以上。
纳米涂层技术
随形冷却系统
精密结构设计
注塑参数优化
智能工艺系统
熔接痕控制
变形补偿
顶针偏位
数字化工厂实践
绿色制造技术
材料创新方向
工艺智能化升级
手机中框超薄壁厚注塑模具的成型需综合材料、模具、工艺三大维度的技术突破。建议企业:
建立跨学科研发团队:整合材料工程师、模具设计师和工艺专家,实现从材料改性到工艺优化的全链路协同。
加强数字化投入:部署 AI 工艺优化系统和数字孪生平台,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与预测性维护。
关注环保技术:优先采用生物基材料和节能设备,响应全球碳中和趋势。
通过上述技术路径,某企业在 0.35mm 壁厚中框生产中,将良率从 58% 提升至 92%,单件成本降低 25%,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本。未来,随着 AI、3D 打印等技术的深度融合,超薄壁厚注塑成型将向更高精度、更低能耗方向持续演进。